游学课程里设计了在特里威佐艺术中学里4天的学校课程,意大利老师可是慷慨的拿出了意大利小学教学大纲里的课程内容,只是这短短四天里,谁也不可能一步成材啊,那些艺术大师们,可都是几十年的艺术功底,所以,我们都将学到哪些内容?
如何利用4天的时间去体验国外的教学方式呢?这篇博文就是我用了一天时间调查和翻译的其中一部分教学内容,谁知道这一查根本停不下来,好玩的让我一个毫无艺术功底的人都迫不及待的想去参与进去了。
快来看!(课程内容不分先后)
第一节课:Grattage 刮画
这黑色的底,看起来花花绿绿的是什么? 是黑色底的水彩画吗?
当然不是,我们再来看一张大师作品
刮画,又名刮蜡、是一种新型的绘画方式。除了用竹笔在刮画纸上进行绘画创作以外,我们还可以配合其它工具进行作画,丰富画面效果。如:牙签、用完水的水笔圆珠笔、竹筷、回形针等等。尖的用来画细线条,更好地表现细节;扁平的可以用来画粗犷的线条或面。
为什么会刮出五彩的颜色来?
我先卖个关子,到时候老师会带领我们一步步从一张白纸到一张五彩斑斓的刮画,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第二节课:frottage 拓印
这个我知道,小时候老师会让我们用硬币垫在白纸底下,用铅笔稍用力的摩擦,就能清晰的看的出硬币上的图案了。像这样:↓
艺术作品中有很多通过这种方法拓出清晰的脉络,常见的有硬币,碑文,树叶,不过这有点太简
简单?咱们来个大师级别的作品,这可是德国艺术家Max Ernst在纽约MOMA(纽约现在艺术博物馆)上展出的作品,用的就是拓印的方式,人家可贵着呢!
第三节课:Collage 拼贴画
说起来很简单,无非就是以各种材料拼贴而成的装饰艺术,它被称为“20世纪最富灵性和活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这也是我们小时候玩过的,秋天的时候把好看的树叶拼在一起,将现实世界描绘成支离破碎的体与面的集合,表现平面上的立体感。
不同视角获得的画面并置在一起,成为多角度瞬间画面的集合。20世纪初期,毕加索把拼贴画技发展为立体主义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到了60年代,拼贴画成为流行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
如果你懂拼贴,看得懂毕加索立体派的绘画就不难了。
拼贴艺术的发展不仅仅影响到画,还影响到服装、建筑、影视等等方面,如何通过拼贴画的方式制作出有独立感情色彩的艺术作品,可不是贴几片树叶这么简单。
第四节课,Pointillisme (不知道怎么翻译)
用不同效果的笔,在画好的框架上一直点点点,通过密集程度去制造阴影效果,这看似简单的无数个点,让密集恐惧症者为之疯狂的点,最终可能达成这样的效果。↓
或这样的:
什么?这不现实吧。当然这是大师之作,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可不是4天,40天的功底啊,到时候老师会向大家演示,这无数个点是如何汇集在一起,展现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方式的。
第五节课, Paint on water (水拓画)
据说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在后期在土耳其发展的更好,清澈透明的水面,随意洒上颜料,笔尖触水缓缓游走,蓝色、黄色花瓣跃然而出,一朵灿烂的太阳花在水面浮现,会让你看到以异乎寻常的表达方式给人以无比震撼的视觉体验和超唯美的艺术享受。
水拓画最初用来土耳其的官方保密文书,因为配置起来非常复杂,相比很多人印象中同样神奇的沙画,水拓画的颜色更加丰富多彩,并且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享受过程后,再通过拓印,将其保留在各类物体表面,就像这样,是不是美出了天际。
第六节课, Pounce (无法翻译)
这招最厉害,行程中我们将去梵蒂冈,亲眼目睹米开朗基罗在梵蒂冈画了4年的穹顶画《创世纪》,里面描绘了旧约中创世纪的9个场景。场面宏大,气势恢宏,人物众多,差不多得600平方米的画,那么问题来了,米开朗基罗是如何控制这么大的面积和每幅画以及人物的大小比例的?
这就是米开朗基罗使用过的图纸,只有亲眼看到它的盛大,你才能被这个天才所折服,穹顶并不是一个平面,有圆形的拱脚,有建筑物原有的拐角,主要它是在房顶上啊,近看远看完全拿不准比例啊,画错了可完蛋了。
湿壁画的确是意大利人的传统,来看看他是怎么完成的。他会先在纸上先计算好比例大小框架,再按照轮廓点无数个点,穿透纸张,再放在房顶上,之后再用装满了墨粉的工具不断的擦,直到墨迹穿透了点,在墙上留下了痕迹,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这么看来,我们的课程是不是很丰富,而且有趣的不得了?
短短四天,即使是艺术最权威的意大利教育也无法培养出一个天才,但是艺术并不是画在纸上的生活那么简单,它是一种多彩的、丰富的、创造性的语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扎实的基本功我们需要在学校里一点一滴的累积和学习,然而在意大利,我们看到了艺术的历史,摸到了艺术的真谛,它不仅存在于博物馆,更多的是能我们的生活变的更美好的方式。
在这里才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艺术形式,也许我们在国内很少或几乎接触不到,在意大利,我们会告诉你,原来艺术可以这么好玩。
Gogo Yang
Leave a Reply